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从一氧化碳到淀粉和蛋白质,我国粮食安全的大局观

2021-11-02 11:046420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投资者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可参与期货交易的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符合《办法》规定的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我国正涌现出一批批合成生物学的关键成果,比如“植物基肉”,“一氧化碳合成淀粉”和“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等,这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科技支撑。
 
近日《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正逐级传达,文件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粮食损耗浪费,要求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
 
在加强粮食储存环节减损中,提到改善粮食产后烘干条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企业、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等为农户提供粮食烘干服务,烘干用地用电统一按农用标准管理。支持引导农户科学储粮,在东北地区推广农户节约简捷高效储粮装具,逐步解决“地趴粮”问题。
 
在加强粮食运输环节减损保障中,提到建设铁路专用线、专用码头、散粮中转及配套设施,减少运输环节粮食损耗。推广粮食专用散装运输车、铁路散粮车、散装运输船、敞顶集装箱、港口专用装卸机械和回收设备。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发展粮食集装箱公铁水多式联运。
 
在加快推进粮食加工环节节粮减损中,提到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推广猪鸡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充分挖掘利用杂粮、杂粕、粮食加工副产物等替代资源。改进制油工艺,提高杂粕质量。完善国家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引导饲料企业建立多元化饲料配方结构,推广饲料精准配方技术和精准配制工艺。加快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提高蛋白饲料利用效率,降低豆粕添加比例。增加优质饲草供应,降低牛羊养殖中精饲料用量。
 
这份《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文件是自去年以来我国政府保障粮食安全一系列政策的延续。政策包括了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2020年12月政府作出“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要求、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并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2021年4月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反食品浪费法》公布并实施、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要求将机收减损作为粮食生产机械化主要工作等等。其中,2020年8月我国政府作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可以看做是本次《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的指引。
 
 
 
节约食物,就是减少水、土地、能源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无效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据FAO估计,全球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费和损失掉。国家粮食局资料显示,我国近年从收获到消费各个环节平均每年浪费粮食大约3500万吨。根据我们对2013—2015年城市餐饮业餐桌食物浪费的研究,平均每年浪费的食物大约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是建立在我国农业天然禀赋的客观条件基础上,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70亿吨,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同期粮食进口1.43亿吨,同比增长28.0%,再创历史新高。
 
 
数据来源:WIND,中信建投期货
 
 
粮食产量与进口双增长的同时,粮食供应仍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从单产提升和耕地资源情况来看,国家粮食增产还有多大的潜力空间?——已经临近天花板
 
资源条件约束等问题已经造成了农业生产成本的显著上涨,比如新疆农业种植的用水费用和化肥投入的增加,我国的耕地面积仅占全球8%,却生产了全球21%的粮食,这背后不是地理位置的优越,而是我国化肥消耗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亩均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的现实。
 
 
数据来源:WIND,中信建投期货 
 
施肥就像给土壤吸毒,化肥对产量的汗马功劳实际是透支未来土壤肥力。大量使用化肥将造成土产酸化,自然界土壤PH值下降一个单位需要上万年,但我国耕地PH值下降0.5个单位却只用了30年。土壤有机质也遭遇化肥之害,形成1米的东北黑土层需要3亿年,而目前的退化速度已经达到1年1厘米,化肥的过量使用正危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给土壤减“肥”和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我国农作物单产进一步向上突破的空间并不高。
 
 
数据来源:WIND,中信建投期货 
 
我国耕地总面积近年以来保持在20.24-20.31亿亩之间,且近年以来出现逐步下滑的状态,尤其在城市周边的农业用地正面临非农化行为的威胁,比如农田从事园林绿化、挖湖造景,挖塘养殖和城市化进程威胁。
 
此外我国面临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补充潜力十分有限。2017年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8029.15万亩,其中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仅有940万亩。这些后备资源以其他草地、盐碱地、内陆滩涂为主,其中“其他草地”在后备资源中占比高达64.3%,这类土地的植被覆盖率本就很低,土壤条件较差。此外,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存在生态环境约束、开发难度大等问题,若开发利用不当,将造成生态破坏;
 
整体上看,我国耕地的增加空间十分有限,藏粮于地战略的重点在于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数据来源:WIND,中信建投期货
  
除了耕地扩张和单产提升这两条途径难对产量有所增益,我国的粮食产量还受到非粮食化作物种植挤占的压力,农业蛛网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正对我国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起着关键影响,而种植利润是其中的核心变量。
 
 
从《2020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统计的主要作物成本收益看,2019年三大粮食作物中稻谷和小麦每亩净利润仅有15-20元,而玉米的净利润为-126元每亩。微薄甚至为负的利润意味着粮食作物的种植一方面要遭受劳动力流失的压力,另一方面要面临经济作物的面积挤占,而以财政补贴刺激面积的成本极高。
 
我国农业产销分离,中间费用高昂
 
我国农产品需求量大,但我国农产品的经营模式多数都是农民自己经营,生产规模之小、且生产地也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地区。所以导致农产品物流范围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导致物流成本高。另外,由于我国占地面积大,导致不同的地方所生产出农产品差别比较大,但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地域限制,这就需要许多的中间商进行传递,利益的流失就多。而且,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鲜度、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农产品具有易腐性,所以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要使用一些冷链技术来保证流通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但这无疑要增加农产品流通中的成本。
 
同时,物流模式进步慢也增加物流过程成本。我国目前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分为四种:第一,直销模式。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形成不了规模经济。第二,契约型物流模式。对于公司而言,要挨家挨户的进行农产品的收集,配送成本依然很高。第三,联盟式物流模式。经常会出现搭便车这种现象,导致整个链崩塌。最后,第三方物流模式,这是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专业性比较差。
 
我国粮食生产加速北移,效率损失显著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研究员指出,我国粮食生产重心从河南开封北移到黄河以北,目前已经抵达河北省南部,粮食产量重心持续北移及农业种植规模的扩大,加剧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及其干旱化程度,这背后是我国北方后备土地开垦和水资源过量抽调。
 
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北方大致是 81∶19,粮食生产北移伴随粮食的需求却随人口流动南移,其实质是水资源的北水南调。
 
受积温等因素的限制,北方作物的生产效率大幅低于南方地区,而在我国南方冬季,有超过2亿亩土地没有被合理利用,这是种植面积和单产对总产量的双向打击,而产销区域分离无疑增加了粮食生产地和消费地的运输成本,以及粮食的可获得性成本。
 
我国饲用粮成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畜牧业发展的再思考
 
2020年全国粮食进口达到1.43亿吨,同比增加28.0%。我国进口的各类农产品,折合成耕地约有13亿亩,这一方面体现着我们的农产品进口依存度偏高的事实,但值得思考的是这么大量的农产品进口有很大的部分是用于畜牧业的饲用。从本质的角度上看,农产品的贸易实际是“水土资源”的转移,而畜牧业是对“水土资源”的二次利用。随着国内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畜牧业不再是以往我们认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转向了土地和资本相对密集型产业,与我们劳动力密集的资源禀赋优势开始产生偏离,我们寄予的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基础动摇。
 
我们理解目前的畜牧业已经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向资金密集型,随着产业转型的出现,我国前期低人力成本的优势已经不存在,反而面临高饲用成本的不利局面。
 
畜产品生产对环境也造成相对较大影响,对相对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碳减排目标也形成压力。
 
全球畜牧业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7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与人类活动相关温室气体排放的14.5%(IPCC,2007年)。在FAO(2014)发布的报告中提出,分畜种来看,肉牛和奶牛占排放的大部分,分别占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41%和20%,而生猪、禽类(肉禽和蛋禽)的排放量分别为9%和8%,在生产环节上,饲料的生产加工和反刍动物的肠道发酵是两个主要的排放来源,分别占总排放量的45%和39%。
 
因此未来究竟是进口更多粮食,还是开放更大量的肉制品进口,或者加速植物基肉的科技研发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我国目前农业面临的关键挑战:粮食生产面临地下水超采,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土壤地力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国际农业竞争力不强,财政投入压力加大,种业科技创新实力不强等,在此环境下,实现,维护和巩固我国的粮食安全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领导也强调确保储备粮数量实、质量好、调得快、用得上。
 
受天然资源禀赋的限制,目前我国仍有较多农产品需要以进口来补充供应,为了实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我们对后期的农业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考:
 
1、农业政策制定应有全产业链思维,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人为强制改变农民种植意愿,将造成其替代种植作物价格的大幅变动,并且伴随着地租,物料成本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变化,因此种植结构的政策引导应有全局观和长期视角。比如东北的黑土地上应当如何引导大豆和玉米间的种植结构。
 
2、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农业供应端的萎缩压力远大于需求下降的压力,如何稳定种植意愿并改善当前偏低的种植利润,这类制度设计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3、畜牧业的资源禀赋要素变化,我国未来究竟是进口更多粮食,还是开放更大量的肉制品进口,或者加速植物基肉的科技研发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4、科技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生物合成技术已经在淀粉和蛋白质合成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大大提高了从太阳能到可食用物资能量的转化效率。
 
参考资料:
 
陈秧分等,全球化与粮食安全新格局,自然资源学报,2021
 
陈印军等,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2016
 
樊胜根等,逆全球化和全球粮食安全思考. 农业经济问题,2019
 
反对 0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提振消费正当时——中国品牌迈向量质齐升
中国经济微观察专家谈提振消费正当时中国品牌迈向量质齐升【观点摘要】品牌建设是促消费、扩内需的有力抓手,也是提振消费特别是提升消费品质的重要内容。我国品牌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点的推进到系统谋划、从量的增长到量质齐升,从国内为主到全球布局的重大跨越。中国品牌产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广

0评论2025-05-1163

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原标题: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前不久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并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这是对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认识的深化,顺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多元化食品需求,对于加强农业科技和食物生产方式创

0评论2025-05-1158

迪拜对接多元化需求发展旅游业
原标题:迪拜对接多元化需求发展旅游业当地时间4月28日至5月1日,第32届阿拉伯旅游展(Arabian Travel Market,ATM)在阿联酋迪拜世界贸易中心举办,吸引了来自166个国家和地区的5.5万多名业内人士参展,规模创历史新高。展会期间,迪拜旅游及商业推广局首席执行官伊萨姆卡齐姆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介绍了迪拜旅游业发展

0评论2025-05-11111

科技与金融“双向奔赴” 债券市场上新“科技板”
人民网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杜燕飞)为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人民银行、证监会日前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从丰富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和完善科技创新债券配套支持机制等方面,

0评论2025-05-1170

5000亿元 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来了
人民网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黄盛)中国人民银行9日印发《关于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据介绍,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额度5000亿元,年利率1.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最长使用期限不

0评论2025-05-1164

这个老街区如何激发消费活力(发展一线看信心)
四川成都望平坊年均接待游客超八百万人次这个老街区如何激发消费活力(发展一线看信心)  锦江水,石板路,四川成都望平坊,竹椅木桌沿河排开,游人众多。  川剧、美食、文创,这儿烟火气满满刚从梅花剧社看完一场川剧出来,北京游客张亮径直走向附近一家火锅店落座。  不远处,黄桷树下,民谣歌声阵阵。没想到还有歌

0评论2025-05-1154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连续17个月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本报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葛孟超)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817亿美元,较3月末上升410亿美元,升幅为1.27%,已连续17个月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4月,受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经济增长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下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涨跌互现。我国经济

0评论2025-05-1145

从上市公司一季报“含新量”看中国经济发展向“新”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 题:从上市公司一季报含新量看中国经济发展向新梁银妍、张雪、王子霖上市公司2025年一季报日前陆续出炉,5400家披露一季报的企业合计归母净利润1.49万亿元,同比增长3.64%。其中,超七成上市公司一季度实现盈利。科技创新、消费焕新、外贸上新一季报新意凸显,传递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脉动,也显现

0评论2025-05-11105

聚焦具体场景 业内加速本地生活服务AI化
人民网北京5月9日电 (记者孙阳)当前,人工智能(AI)正成为提升效率和决策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生活服务领域,与零售、餐饮等数字化程度较高的行业相比,家政服务业的AI技术渗透率相对较低。数据显示,家政行业数字化率不到10%,远低于零售、餐饮超50%的水平。举例来看,家政服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如何同步拥有AI助手进行

0评论2025-05-09183

解锁“舌尖产业”的创新密码
豫南小城做好县域经济大文章解锁舌尖产业的创新密码原标题:解锁舌尖产业的创新密码作为传统农业区,河南正从中原粮仓向国人厨房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粮食生产大县驻马店市遂平县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革命。遂平县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大文章,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

0评论2025-05-09174